从致青春到合伙人

  青春是一团饭团,小小一团,包有很多东西,可以捏成多种形状,很难消化,有很多种味道。它很新奇,很独特。但是吃了就没了,没有谁能永葆青春。人老了心态就会变,人格就会定型,是怎样就怎样。可能不会轻易悲伤,可能也不会轻易开心,不会动不动冲到麦当劳喝杯橙汁过了一晚,也不会无缘无故像个傻逼一样跑到天桥上大喊大叫,不会假装文艺的抱着吉他在路边乱弹,也不会认准了就算死都要做冒着大雨和闪电去宿舍楼贴海报。在青春的我们,一无所有,也无尽富有。在这青春无限的校园里,有无数无时无刻都在躁动的内心,有那些想要毁灭世界以证明自己存在的灵魂,试图挑战人类的底线,探究心灵的无限可能。还有那些宣言,死了都要爱,无极度的悲伤和极度的欢乐, 就无以证明生命存在过。像死亡诗社的那群青年们,藉着死亡的刺激,高呼着“seize the day!”,将青春的有关自由的幻想捧得极高极高,就算破灭,也有可能幻化成为彩虹。站在高地,昂起不屈的头颅,向着青春和生命致敬,“Oh captain,my captain!”
  致青春,其实致的是过剩的荷尔蒙。
  那是一部华丽丽的烂片,《致青春》,我没有看到自己青春的影子,看到的是一个倔得不行的女孩纸在大肆宣泄自己的爱情。拒绝与被拒绝,被拒绝与接受,这些可能性巧合地发生在了她的身上。一个女生的青春,有关爱情的一切。抛开那些狗屁不通的情节,致青春说出了很多人的共同心声,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。青春将逝,何事不可为?所以表白吧,所以奋斗吧,所以放荡自己的灵魂,所以挥霍自己的感性。以青春为噱头,消费着大众自身对青春的怀念与感伤。于是在那些镜头里,人们回忆起自己的青春,就会不自觉地想起自己在某时某刻某地也曾做类似的事。那就是青春,一代人共同的青春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青春故事,或平淡无奇,或激昂不已,或动心动性,或跌宕起伏。这些情节串连在一起,就成了一部属于自己的电影。
  既然身处青春,那么就应该活出最真实的自己,何必假模假样?可是体制存在着。体制就像个魔鬼一样,钳制着我们的自由,浇灭了我们心中欲发的火焰。我们必须西装革履,我们必须抄袭作业,我们必须远离那些朴素的自由思考而服从有标准答案的八股“探究”,做自己不想做的事,违背自己的内心。是否还有人想念起死亡诗社,在黑夜里潜行到某个山洞,高声读出我们内心的诗词。当无聊成为这件事的答案时,青春已逝。最可怕的不是你已经不想做,不敢做,像个懦夫一样背弃自己的灵魂,向体制低头,最可怕的是你已经喜欢上体制,喜欢上被奴役。你不再是你自己,你的灵魂已经被磨成一块块一模一样的小石头,洒落在人们行走的道路上。
  爱从没到来过,当你在等待的时候,因为它潜伏在你的心中,当你越发低头,越发回避,它就离你越远。沉默是扼杀所有念头的杀手。当你选择去爱,选择去牺牲,选择去为自己的青春负责,为灵魂负责的时候,你已经找回了自己,那些被钳制在平凡生活日程中的本该活跃着不一样的激情。如果所有人都已经丢失自己的灵魂,那便无所谓优秀,你内心所谓的优越感也只是凄凉的自我安慰罢了,因为你从未是你自己。
  如果说致青春是讲女孩子的青春,那么中国合伙人讲的就是三个男孩子的青春。如果说女孩子的青春主题是爱情,那么男孩子的青春主题就是事业。如果说爱情是对人不对事的付出,那么事业就是对事不对人的奋斗。什么是事业,就是自己想要做的事。
  人什么都可以丢失,就是不可以丢失自己的自尊。有些人一直在改变,有些人从未被改变。年轻时幻想无限,有多少师兄想要去开咖啡店,有多少师姐想要去开花店,最终都就了业,相了亲,结了婚。依稀记起《鳏恋》中那句话“曾经不想考中大,最后还是来了中大,曾经不想当那个什么什么员,最后还是当了那个什么员。”生活戏弄了我们,而我们放弃了自尊。在爱情中,我们甘愿被戏弄,在生活中,我们想逃避却逃避不了。看到了电影的68分钟,我才发现原来影片讲述的是俞敏洪的故事。其实影片似乎忘了交待一个背景,俞敏洪考了很多次才考进了燕京大学。俞敏洪爱情受挫,美国去不成,但是他却从没放弃过。如果有人抱怨创意的产生是一个概率事件,那么其实当你选择抛弃自尊的时候,概率就自动变为零了。从来都不要低估这种可能性,有时候就是一个想法,只要全心全意地去付出,就一定能做出大事业。因为我们年轻,我们无所畏惧,再困难的事,只要心想,就可以事成,就算失败,也曾经为之不懈奋斗过。
  致青春——如果爱,请深爱。
  合伙人——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,既然选择了远方,便只顾风雨兼程。
  从致青春到合伙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