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朴素的教育

  喜欢钻牛角尖的人也就是创造力与好奇心尚且未被扼杀的人,他们会发现我们国家现代教育的特点。
  当你在学习某件东西时,或许这么表述不当,应该是当你在被教育什么东西时,你总是会先被告诉有这种东西的存在,然后再去探讨关于这种东西的各种性质。譬如说,学习高数,当我们学到高斯定理的时候,老师会告诉我们有高斯定理这种东西的存在,让大家看看书本,然后再跟我们说高斯定理是怎么样的,怎么推出来的,当然这一点经常省略,而最重要的是怎么用的,因为这是考试的重点。
  在我看来,这是一种执果索因的学习方式,或说教育方式。这样的教育,可称为华丽的教育,是极易抹杀掉学生的好奇心与创造力的。在这样的学习方式中,学生思考的空间很少,很多的东西都是从老师那里完完全全地继承过来的,他需要思考的只是怎样去理解这个东西。就好比说,前人们已经做好了一个蛋糕,然后作为后来学习者,你就得盯着餐桌上的蛋糕去思考蛋糕怎么做,怎么用。与自己亲手做一个蛋糕相比,自然是枯燥许多。执果索因的方式相当于告诉了孩纸们这个世界已经是这样了,然后你们要做的就是去理解这个世界为什么是这样的,是这样有什么好处。这样的前提,使得孩纸们不会再去考虑世界不是这样的情形。如此,又怎么能够思考一些变化呢?
  苏格拉底说过,“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。”
  当这个世界实用主义越来越强,人们对现实压力的承受力越来越弱,同时人们也变得更加急功近利。大学已然渐渐地向职业培养学校靠拢。因为如果你采取的是朴素的教育,那么你“必然”在专业能力上要输于职业培养学校的人,那么到了社会也“必然”会被淘汰。是这样的吗?
  我不知道大学里面的教育方式是谁制定的,是老师本身,还是校长等。但是作为一个大学,其教育方针是非常重要的,至少对于学生来说。老师承担着育人的作用,老师怎么教育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成长。成为渣渣还是成为人才,与教育方式息息相关。
  某一天时,刚巧在杂志上有人评说法国的高考题目。(懒得打字,贴图一张)

  这会不会让很多尚未高考的孩子感到惊讶。可能他们看到这样的题目,还是觉得我们高考的题目出得好。至少知道怎么得分,而这些题目要怎么得分?是啊,要怎么得分?我们读书是为了得分,又不是为了获得智慧,不能得分,又有何用?大家都知道一个年代,五四时期,那时候的高考题目也与此类似,而那是一个大师辈出的年代。分数是为了用来培养能够中规中矩的职业精英,而智慧是为了培养引领社会风潮的领导者。
  朴素的教育,在我看来是执因索果的学习教育方式。你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,然后你要试着去探索这个世界。像无数的大师一样,而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,他们会在恰当的时候点拨一下,而不是一个将全部知会给你的人。这时候,学习是一件极其有趣的事。因为你不知道你会遇到什么,可能你推导某个公式,建立某个数学模型的时候,就是创造了一个新的理论,可能不知不觉你就获得了诺贝尔奖。请不要觉得这句话很好笑,永远不要低估一个孩子的创造力,因为大人们对现实更加敏感往往及不上小孩。但是,中国现在还没有很多特别有创造力的孩子,这很可悲,因为中国的孩子必然是世界上所有国家中最多的。可想而知有多少孩子的创造力被扼杀了,幸存的很少。
  有一节思修课,我去了。老师让上台的学生讲一讲什么是道德。结果很多学生说得条条是道,像初中的时候背政治一样,概念什么的说得非常好。就跟百度百科里面的一模一样。可是我相信我问一个问题,台上的学生可能答不上来,例如说道德在什么时候产生的。 在原始的时候肯定没有道德,所谓的道德在什么时候产生的呢?这个时候你必然得清楚语义上的道德是什么意思。一系列的问题你要去探究。
 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国内有很多抄袭论文的现象。创造力枯竭。
教育
  进入中大后,失落是不言而喻的。原来大学已然沦落,坚守探索真理和朴素教育方式的老师少之又少,难道要等到研究生才开始朴素教育,殊不知那时创造力已经不复存在。